寂寞的云南高黎贡山林家铺

2017-05-27 09:56:22
来源:云南日报

  

查看影像记录  

气象监测

  “今天干嘛?”“进山找熊。”

  这是25日一早,记者和家人的微信对话。听说林家铺有黑熊活动,记者回到这里欲寻“熊出没”。

  13时,在通往五道溪头的路上走了约一刻钟,带路的护林员段登才一拐钻进林子,记者脑海里就闪现出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冲分局看到的视频——2016年6月22日中午,一只黑熊抱着大树想从树缝中舔食蜂蜜,最终却在蜂群攻击下落荒而逃。

  这次能遇到什么故事?

  不到5分钟,一片约27平方米的空地出现在面前。“这是 ‘红外相机陷阱’。”腾冲分局科技股股长黄湘元现场解说——不同方向布设3台绑在树上的红外感应照相机,中央悬挂食饵引诱熊站立,便于拍摄它胸前的白色毛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辨识其毛斑形状来确定熊的种类、估算其种群数量。

  段登才现场调阅1个月的影像记录。很快,期待变成了失望,空的!再去下一个点?最近的“红外相机陷阱”要走2小时山路,并且监测点一旦沾上人类气息,动物几天内都不会轻易靠近。

  “还有其他监测吗?”记者不甘心空手而归。没想到这个提问,打开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观察之门。

  茂盛的蕨丛中,一个小型气象监测站在全天候工作,传输动态信息数据;通往南斋公房的登山道布设了一条监测带,每100米设立一根标记桩,为监测鸟兽踪迹提供参照坐标;山坡旁一棵挂牌的马缨花杜鹃竟是个物候监测点,通过观测花期变化,为研究东喜马拉雅地区树形杜鹃分布点的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数据,在林家铺护林点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记者见到了6种不同的监测方式,而更大区域、不同海拔,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不同需要,设有更多的监测点。

  无人的山林并不空寂。人与自然的“对话”在云起雨落、草长莺飞、猿啼鸟鸣间从容进行,只是要听懂高黎贡山的诉说,要耐得住寂寞。

  从腾冲分局对生物多样性监测资料中,记者看到这样一些采集记录方法:(鸟类)日出后4小时内,沿样带以每小时1至2公里的速度行走,聆听与观察,隔5天至10天后重复监测;(白眉长臂猿)每天分组在日出前30分钟同时到达各选定点监听长臂猿晨鸣至中午12时,连续监听5天;(兽类)分组沿样带观察兽种情况、活动踪迹,拍摄照片并清除监测对象踪迹,间隔7天重复1次监测。“这是基础性工作。”黄湘元说,对高黎贡山的认知是在点滴积累中变宽、变厚、变深的,比如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少,人类对于它的认知极少,迫切需要加大监测,为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段登才带记者走进一片原生植被恢复样地,这里每棵树都有标识牌。“不能钉钉子,一棵一棵挂。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尺子一棵一棵量地径、胸径、树高、冠幅。”项目不同,监测要求不同。有的是天天观察杜鹃花开花,填表打分;有的监测,刮风下雨都得按定下的时间去完成;山里的120台红外相机,要靠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翻山越岭去维护并取回视频资料。

  段登才说,现在他能认200种植物、100多种鸟,比村里同龄人强。“高黎贡山是母亲山,我喜欢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更了解它。”黄湘元说:“能留下来的,一定是爱这里的人。”

  腾冲掌突蟾、腾冲拟髭蟾、腾冲重楼、腾冲黛眼蝶先后在高黎贡山发现;开展大树杜鹃、保山茜等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近地保护试验……每一条关于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新闻和信息的背后,都有一个“寂寞的林家铺”。

  记者:刘晓颖(云报集团融媒体采访组)

编辑: 李沁颖
寂寞的云南高黎贡山林家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