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故里行(人在旅途)

2017-01-25 15:09: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和煦的阳光透过徐霞客故居的木格窗门,在古旧桌椅间洒下光影。我又一次来到这里瞻仰,脚步在水青砖上轻轻移动,悄悄叩动了400多年前的回响。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江阴马镇(现改名为徐霞客镇)南旸岐村。这是一座古朴的明代建筑,里面有“一介布衣千古奇人”“驰骋万里卅年”“拓荒巨人时代先驱”3部分,展示他一生的旅程。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出生于士绅家庭,自幼好读古今典籍、地图经志;自21岁出行,用30多个春秋,走遍千山万水。

  徐霞客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地理掌故的关注,用百折不挠的毅力行走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以明月、松明火把为灯,膝盖为桌,记录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地质地貌,留下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在众多陈列品中,我一次次驻足凝望《徐霞客游记》,里面有些文章宛如动人诗篇,如桂林山色“诸峰倒插于中”“如青莲出水”;阳朔晨景“晓月光流,奇峰合棹”,是“碧莲玉笋世界”。

  《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文学、科学价值,是他旅行的记载,更是精神的浓缩。凝望那块他从云南打鹰山山锥顶部采集的赭赤色岩石标本,仿佛看到他在峭壁匍匐爬行,在危崖攀藤拉枝,身系绳索探洞穴的身姿……

  离开故居,我穿过石刻碑廊,来到晴山堂。

  晴山堂是源于徐霞客为母祝寿和他对书法艺术的酷爱,在老宅旁建造的砖木建筑。晴山堂三面石刻,满堂大气,正中是栩栩如生的徐母教子雕塑。徐霞客19岁亡父后,一直跟母亲生活。在那“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徐霞客不求功名、不求富贵、不畏生死,一次次外出旅行考察,跟徐母的豁达和支持分不开。此时此刻,凝望徐母教子像,恍惚中仿佛看到母子正依依话别,徐母一边给徐霞客带上亲手缝制的“远游冠”,一边教导“长而有志四方,男子事也。吾为汝治装,行矣”……

  离故居、晴山堂仅百米就是胜水桥。这是一座形貌拙朴的明代江南石桥。400多年前,徐霞客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从这里登船出发,又坐船归来。一次次出游,一次次归来,他的一切,胜水桥都清楚地记得。

  徐霞客最后一次远游,病倒在云南鸡足山,双足不能行走。与他结下深厚友谊的丽江纳西族首领木增,派人千里迢迢地护送他至湖北黄冈。在当地县令的帮助下,船经长江、运河,回到胜水桥。徐霞客病重回归故里之路,是民族友谊之路,是友情之路,胜水桥见证了这一切。

  时光如水,岁月流逝,但徐霞客热爱祖国、注重实践、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煦的阳光下,我伫立在胜水桥上,思绪随着桥下的河水绵延……

  记者 胡美凤(人民日报)

编辑: 李涛
徐霞客故里行(人在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