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学者首次携"关派"艺术研究成果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云南网云桥网讯(通讯员 谭天)2017年5月19日至21日,“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所有参会人员中,除国外专家学者,中国大陆距离北京最远、西南地区唯一的参会者是来自云南的“关派”研究学者、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周康梁,这也是形成于云南的“关(肃霜)派”艺术第一次以完整的学术成果形式出现在全国京剧理论研究研讨会上。
“京剧学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主办,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历时12年。多年来,会议先后研究探讨了“京剧的历史、现状、未来”、“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京剧与现代社会关系”、“京剧表演艺术体系研究”、“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京剧的文学、音乐与表演”等关乎京剧继承、发展和传播的问题。旨在推进京剧研究与传播,致力于京剧健康发展。因为广泛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与,研究水平高、成果丰硕、求真务实,已经形成了品牌,研讨会在学术界和京剧界均有很高知名度和含金量。
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台北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
5月19日,第一天的大会集中交流时间里,周康梁做了“‘关派’艺术传承和研究现状”的主题发言,概述了近30年来与关肃霜研究相关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他与关肃霜合作者周明义对“关派”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的情况、工作方法、思路、经验和未来的计划等,同时也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紧迫性的深深忧虑。
关肃霜(1929-1992)是与会代表很熟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京剧开拓创新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核心创立的“关派”艺术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普遍认可的、为数不多的京剧表演新流派。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以京剧艺术形式表现当代生活和少数民族题材的道路,开创性地排演了一批时代色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优秀作品,在中国京剧界独树一帜,载入史册,影响至今。但自她去世后,其艺术风格研究和剧目整理传承等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随后两天的分组交流研讨中,“关肃霜”三个字是大家在提及新流派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周康梁参与了“20世纪50年代后的京剧新流派”、“京剧流派与音乐”、“京剧旦行各流派的形成与特色”等分会场的研讨,运用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术话题,与各地学者们展开交流和探讨。他所做的工作和在现场的发言引起了诸多参与者的共鸣,有学者感慨:在不少杰出艺术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和研究的情况下,去世25年的关肃霜有昔日合作者和年轻学者不遗余力地挖掘、整理和传播她的艺术,实在是一种幸运。

摄影 邓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研讨会开幕的前一天,5月18日,周康梁与关肃霜的合作者周明义因为在“关派”艺术传承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荣获2016年“云南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他是在颁奖典礼后连夜赶赴北京参加会议的。
有学者曾经接触过周康梁的研究成果,在会上遇到作者,交流中不断碰撞出火花,甚至当场一起哼唱起由周明义作曲、关肃霜主演的新排剧目《人面桃花》里的唱段,以至于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赵葆秀以“周教授对‘关派’艺术是有感情的”作为自己发言的开场白。来自关肃霜原籍湖北的研究学者也找到周康梁表达对他们凭一己之力传承“关派”艺术的敬佩,并且希望共同开展研究。周康梁还利用会后休息时间,继续深入与各地学者探讨,并对一些关注“关派”艺术的学者进行了专题视频采访。在会议结束前,周康梁向来自各地的学者们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前来参与即将在昆明理工大学成立的京剧研究学术机构的相关活动,共同为中国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传播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