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 >   正文

再塑云南之美的“土”

2017-08-12 15:03:06   来源:云南日报

陶瓷茶具

  在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各展馆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中,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茶杯、茶壶、花瓶、碗、茶罐等陶艺产品,感受到云南陶艺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产生于云南大地的“土”——陶工艺品,以焕然一新的身姿,成为消费者和市场的宠儿,走进人们的生活。

  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我省总结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金、木、土、石、布”产业发展体系。其中,“土”在传承、挖掘、创新上,成果显著,引人注目。“土”,包括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易门陶、尼西黑陶、傣族陶、滇中彩陶等陶工艺品。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云南就有了红土制陶。红土经过高温烧制,便形成了红土陶。今天的红土陶,其朴素而神秘的色彩,再加上现代抽象艺术的点缀,极具远古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

  至今,云南有的民族还保留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制陶工艺,如傣族原始手工慢轮制陶,古朴典雅;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形体厚重,凝重神秘;新平县戛洒江边的土锅寨,一直延续着祖先传下来的土陶制作技艺,制作土锅的技法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泥条盘筑”和“平地堆烧”原始阶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陶土活化石”。

  在文博会州市文产馆,记者欣喜地看到了傣族慢轮制陶。在独特而典雅的慢轮制陶展品前,记者采访了这家参展公司——西双版纳陶缘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荧。她是西礼傣陶品牌的创始人,西礼傣陶意为“菩提树”。

  刘力荧介绍,傣族慢轮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之一,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大量应用于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日常生活用具中,对傣族的文明有着重要影响。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年,从事这种古老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有所恢复。

瓷工艺品

  刘力荧拜有名的傣族慢轮制陶人玉勐为师,于2014年在景洪曼庄些村创办了公司,致力于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公司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古老的陶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公司制作的傣陶旅游产品上百种,填补了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慢轮制陶产品的空白。这些古朴而雅致,造型独特、纹饰优美的产品,带着远古气息与时代协调的审美追求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并跟随普洱茶的脚步走向了老挝等国外市场,还远销美国等地。公司还从附近村寨招收有志于傣族慢轮制陶的少数民族青年“传、帮、带”,传承和弘扬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将傣陶文化传播到年轻人群体中去。几年来,公司既传承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产值就达100多万元。

普洱黑陶

  通过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内容的创新,我省一些古老技艺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展示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无限的空间、巨大的潜力。

   “华宁陶器烧得绿”。华宁陶古称“宁州陶”,烧造兴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烧制历史,是云南独具魅力的名陶。由于其制作程序过于繁复,生产工艺跟不上时代发展,华宁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走向衰落。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华宁陶艺人努力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制陶工艺,华宁陶逐渐又发展起来。目前,华宁县工商登记注册与陶生产、销售有关的制陶企业和作坊已有57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建成各类陶窑140余座,全县制陶企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

玉溪陶艺

  建水紫陶自南宋末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953年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近年来,建水紫陶继承传统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对原来模式的紫陶进行了形式和内容的改造、提升,使之焕然一新,产品重新绽放异彩,成为市场新宠,并带动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建水县城形成了一条具有古典文化风味的紫陶路。这条文化主题商业街占地约30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共有137间商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繁荣发展。

  香格里拉市汤堆村制作的尼西黑陶,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手艺世代传承,至今仍保留着千年前的纯手工做法,黑陶“黑如漆亮如镜”,保留了千年历史的韵味。2005年,黑陶制作人祥巴注册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户制作完成之后,公司统一销售,这种专业化的管理促进了黑陶的发展和推广,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李开义(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