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女子洞经:古韵流芳谱新篇
云南日报 美编 郭金龙 制图
在滇中腹地的杞麓湖畔,有一个被誉为“礼乐名邦”的古城——玉溪市通海县。在这个古老的县城里,传承着一支优美的乐曲,这就是被人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通海女子洞经。
70多年前,18位花季少女立誓终生不嫁、修贞习乐,从此,丝竹为伴、云锣为侣,选择了一条别样的漫漫人生路。70多年后,悠远古朴的洞经音乐在钟毓灵秀的秀山上奏出古韵新篇,成为“礼乐名邦”的一张靓丽名片。
追寻与梦想 开创女性谈演洞经先河
洞经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是古典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萌芽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驰名全省,享有盛誉。它上承北曲南音、下取通海本地乡土小调,原有100余曲,至今尚保存着完整的47曲。
据史料记载,元朝蒙古族入滇,将大量西北地区的军士带到云南,并设“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通海县内的曲陀关。从通海洞经古乐保存的曲牌《小桃红》的旋律乐句中,可以听到西北民歌《三十里铺》的音乐旋律;从曲牌《丹凤引》的音乐旋律中可以感受到北曲宫廷音乐的情感旋律。
数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撷取通海秀丽的湖光山色之景,怡悦幽雅静美的青山海月之韵,按经文和唐诗的音韵格式以及乐曲调式旋律的走向,经繁衍调整,使通海洞经古乐既有道家音乐的脱尘、儒家音乐的深厚、佛家音乐的庄严,又有甘陕音乐的高亢、江南丝竹的柔美和乡土民乐的亲和,加之隆重多彩的谈演形式以及“让天下皆宁”的谈演宗旨,深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典雅优美的曲调“冠冕南州”。
上世纪40年代,为了追寻心中神圣的洞经古乐,通海县城18位花季少女立誓终生不嫁、修贞习乐,选择了一条别样的漫漫人生路。从此,丝竹为伴、云锣为侣,她们给通海这座小城的历史晕染了一抹悠长的色彩。
她们向资深的洞经传人求教,学习洞经演奏的程序、规则、礼仪、场景的布置;各种经文唱曲、唱法和文乐演奏拍节情绪;各种拉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组建了“妙善会”,4年后更名为“妙善学”,云南第一支女子洞经会就这样诞生了。
1947年初夏,这18位少女冲破各种束缚,在秀山上三元宫内首次演奏洞经音乐,她们整整演了3天。
演出盛况空前,轰动全省,开创了云南洞经谈演有女性参与的先河,打开了通海洞经音乐历史新的一页。
执着与热爱 两代传承人的无悔坚守
1981年,省文化厅专门组织音乐工作者到通海调查,召集了当时健在的11个女子,前后进行了18天工作,记录了43个洞经调子,拉开了在全省保护和传承洞经音乐的序幕。
沉寂了整整30多年后,“妙善学”女子洞经班重新恢复谈演。而此时,18个女子早已是沧海桑田:5位已经过世,5人结婚成家,8人终身未嫁,其中5位仍在修贞习乐,守望着心中永不泯灭的灿烂烛火。
如今,每逢周四,通海古乐馆里总是丝竹声声、钹磬齐鸣,这是通海县“妙善学”女子洞经月光古乐协会的彩排日常。而月光古乐协会是一个由民间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团体,全部是女性,她们传承的便是“妙善学”女子洞经的音乐文化遗产。
李桂英是“妙善学”女子洞经月光古乐协会的会长,也是“妙善学”女子洞经的两位传承人之一。当年“妙善学”女子洞经会最初的18个成员中,有4位是李桂英的亲戚。“小时候总喜欢在村里的庙会里玩耍,村里的洞经表演听了一遍又一遍,耳濡目染便深深地爱上了洞经。”李桂英说,由于会摆弄乐器,通海洞经恢复弹演后的第二年,在舅舅的支持下,她加入长河洞经队,负责弹奏大三弦,并开始随队到玉溪、通海县城演出。
而日后让她与洞经结下不解之缘的是她的师傅王荣贞。1995年,王荣贞和“妙善学”成员的一次谈演,让李桂英彻底地迷上洞经音乐。“那时婚姻破裂了,丈夫丢下三个年幼的孩子走了,为了养大三个孩子,我早上在招待所卖早点,白天去饭店上班,晚上做些临活挣一些钱供孩子上学。” 她说,在那些苦日子里,是空灵、优美的洞经音乐给她慰藉,让她平静。
在公司领导的帮助下,她成功拜王荣贞为师,跟着老师,她学会了唢呐、京胡、笛子、琵琶、大阮……跟着王荣贞学艺7年后,李桂英决定自己组建一个洞经班,取名“月光古乐协会”。为了不忘师恩,又在协会名称前冠以“妙善学”。
师傅王荣贞在弥留之际,将一支唢呐、一套服装、四本洞经乐谱给了李桂英,希望她把“妙善学”女子洞经发扬光大。为了壮大协会,李桂英走村串户宣传,不论年龄、家庭、文化程度,只要想学、爱学,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她笼络了一大批女性民间音乐爱好者。
“妙善学”女子洞经的另一位传承人便是李桂英的女儿李莲。“儿时总是听妈妈唱的洞经曲牌《鹧鸪天》,也就喜欢上了音乐。”李莲从小便跟着妈妈学习乐器, 2005年接触古筝之后,与音乐结缘的她,命运发生了改变。
当时24岁的李莲把古筝带进了妈妈的月光古乐协会,同时也带来了8个跟随自己学古筝的小孩,他们的加入为协会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妙善学”女子洞经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传承与创新 奏出女子洞经的“古韵新篇”
如今“妙善学”女子洞经会最初的18个成员中,唯一健在的老人葛元贞已经91岁高龄,现在依然是月光古乐协会的成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仍坚持到现场参与协会的演出。
“当年的18个修贞女为了学习和发扬洞经立下终身不嫁的誓言,这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李桂英说,为了传承老一辈的遗志,她立志要将“妙善学”发展好传承好。在李桂英、李莲母女的努力下,如今的洞经谈演融入了古典歌舞、礼仪展演,配上主持、解说,使从前单一的洞经表演形式变得越发丰富饱满。
2001年9月,“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应邀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几位迟暮老人蹒跚着登上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一曲苍劲如风的《三排鼓》音乐停止数秒后,全场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从专家学者到市民百姓,大家都被这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老人感动了。许多音乐专家泪流满面说,这是用生命对自由和艺术的演唱,是真正能刺穿人心肺的声音!
2002年,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组织的“中国·大理洞经古乐邀请赛”上,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班在比赛中夺得“第一名”。2015年,“妙善学”女子洞经月光古乐协会受邀参加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2016年,在第九届“舞动华夏”亚洲歌舞乐大赛香港场夺得金奖……
2016年,“妙善学”女子洞经月光古乐协会共演出106场。今年4月起,协会开设免费洞经音乐教授,并开展洞经音乐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向更多人展示这项文化精粹,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洞经音乐。
悠远古朴的洞经音乐在钟毓灵秀的秀山上奏出了古韵新篇。“‘妙善学’女子洞经的足迹将会越走越远。”李桂英坚信。
记者:陈怡希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