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千手观音》缘何震撼马来西亚?

2016-06-22 10:02:14
来源:山西晚报

  6月的马来西亚骄阳似火,6月的大马观众热情似金。14日晚,当舞剧《千手观音》在当年郑和下西洋六次停靠的城市——马六甲结束最后一场演出时,这个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正要进入甜甜的梦乡,而这一夜这个城市的梦,注定跟一个来自中国的大爱故事相关。

  从6月4日到6月14日,太原舞蹈团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千手观音》一路纵贯北马、中马、南马,在怡保、沙亚南、新山、马六甲四地演出,不仅吸引了近5000观众来欣赏这场艺术的盛宴,舞团还利用演出间隙在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把一颗颗爱的种子散播马来半岛。

  此行所到,有盛赞的声音、有感动的凝噎,不仅新华社、央视驻马来西亚的记者站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马来西亚当地覆盖面极广的华文媒体《中国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纷纷拿出超大版面对演出盛况进行连续文图报道。而更多的回响来自民间,无论是街头随处张贴的演出海报,还是从大马邻国特意赶来观看演出的实际行动,“千手观音”以爱为名,在巡演中影响了太多的人和事!

  在《千手观音》结束了第231场演出的时刻,很多人都不禁要问,它为何能在华人世界获得如此关注?为何能震撼马来西亚?或许此次巡演中的一些幕后故事能给出答案。

  A 一种国家支持的文化走出

  作为太原舞蹈团的立团之作,2011年1月27日,张继钢历经七年艰苦创作的舞剧《千手观音》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首演,演出期间就得到了好评和极高的关注。

  当年,它就走出国门,奔赴新加坡巡演,并在随后将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它不仅在很多城市最一流的剧场、礼堂演出,还走进乡下农间,在村头的戏台上为最普通的渴望文化的乡亲们演出,成为中国演出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5年,舞剧《千手观音》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旨在繁荣文艺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的健康发展的国家艺术基金,将其列为受资助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它也将目光看得更远,这也是此行马来西亚巡演的经济和精神支撑。

  谈到这种支持的意义,太原舞蹈团团长韩林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早在2013年,当时美国就有相关机构邀请我们去演出,落地的费用人家是负担的,但就是出行的路费没有着落,如果当时有这个资助项目,我们还将走到更远的地方去传播中国的文化。”

  记者查阅了一下,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共有728个项目入选,其中中大型舞台剧和作品项目有196项,小型舞台剧目和作品项目114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07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99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212项。可想,每年这一政府工程将有多少文艺团体和艺术人才为此受益。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文化处周斌主任告诉记者,近两年中马文化交流特别活跃,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执行以来,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每年大型的文艺团体来马来西亚六七个,小型的20多个,均来自不同方面的邀请。《千手观音》这次受到当地佛光山邀请,还得到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这项资助对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B 一程文化交流的火花碰撞

  在《千手观音》此次巡演马来西亚的一路,除了把华美的视觉盛宴带给观众,还在演出间隙与当地进行文化交流。

  在新马寺,太原舞蹈团与同在当地进行演出与夏令营的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青年开展“四国青年营火会”,不仅以舞会友,还交流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语言习惯,“千手观音”的舞者真正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

  在新山华文国光二小,当地最大的华文小学,全体舞团成员与三、四、五年级的1800多名师生进行舞蹈分享会。团员们在学校礼堂,认真地向孩子们介绍每一个舞蹈动作,并邀请小朋友们上台互动,传授给他们最基础的舞蹈知识,整整一个上午,礼堂都在沸腾中。学校的巫校长向记者介绍,整个学校共有4000余名师生,平时孩子们的课业也很紧张,能这样近距离接触来自中国的艺术团体,孩子们早早就心怀向往,而有这么专业的团体现场授课,一定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在雪兰莪州的仁嘉隆华文小学,舞蹈分享会的场景依旧温情而热烈……

  面对此行中的这些温馨画面韩林团长说:“《千手观音》是在全世界华人中知名度最高的舞蹈,我们的舞剧是在舞蹈的基础上的腾飞。千手观音就是美的化身,是博爱的化身,我们的团员也好似爱的使者,无论是演出还是交流活动都是在传递爱。”

  每到一处,都是爱意涌动,每临一城,都有交流渗透,这是文化的火花碰撞出的美丽花朵。

  C 一群华文媒体的抱团助威

  14日的巡演落幕演出后,记者与央视驻马来西亚记者进行交流,他表示,看了《千手观音》之后还是挺震撼的,马六甲的条件不能跟国内的很多舞台,更别说国家大剧院相比,但舞团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能演出得如此精彩,其实也是肩负使命。

  在《千手观音》巡演的过程中,记者也时时能感受到,很多地方的文化并不发达,但所到之处的热情反而更加可贵,央视记者还介绍说,这几年来马来西亚的舞剧并不多,但中国来整个马来西亚的文化活动还是不少的,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四海同春”“欢乐中国”都会来到这里。记者也了解到,在怡保和马六甲,在很多年前都有“文化沙漠”之称,近年来中国艺术团的频频光临,为当地文化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11天的巡演,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也纷纷拿出大版面报道《千手观音》演出的盛况,《中国报》在巡演前四天拿出三个版面对该剧的前两场演出盛况报道,在第二场沙亚南演出结束之后,用题为《舞台剧圆满落幕,观众不间断掌声致敬》的版面对舞剧进行深度解读;《星洲日报》以《舞慈悲》对舞剧诞生的前后、“史上最难托举”动作以及舞剧推动中马文化交流进行了报道 ;《南洋商报》以《展现中华文化真善演出精湛》为题对演出报道。

  据了解这些华文媒体的读者量至少有600万人,这也让《千手观音》的盛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D 一双透底舞鞋的文化解读

  6月4日,《千手观音》在北马怡保首场演出前的半天,有一个消息传来,女主演“三公主”薄玉洁新带的舞蹈鞋磨破了,但当地怎么都买不到合适的专业舞鞋。这是一个跟随《千手观音》舞团六年多,演了大约200场主演的有丰富经验的姑娘,但怎么也没想到,才联排了一天鞋就出问题了,而问题就出在演出场地的地板上。

  小玉告诉记者,从太原走的时候新带了一双舞鞋,一般三个月之内,只会磨损,应该不会磨破。“前一天联排的时候,我觉得很像脚底踩着火花,脚底烫,开始以为天气热,后来联排完,脱下来才发现鞋底都是洞。因为演出的场地是一个华文小学,礼堂是新建的,但地面铺着油皮布的地板革,特别不适合跳舞,更不适合旋转。而这已经是当地条件非常不错的礼堂,当地的文化发展程度也可见一斑,《千手观音》来此演出的意义也瞬间彰显。

  在《千手观音》约200场的演出中,曾出国三次,去过台湾,还在国内的很多城市巡演,除了北上广,也走过许多二三线城市,对于薄玉洁来说,更激动的还是去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因为在那种地方,能看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能看到真诚的力量。“这次来,马来西亚天气热让人焦躁,但观众真的热情,即使剧场条件不好,我们却在那里听到观众的呼吸声,这部舞剧不是要收获多少掌声,是要听到大家均匀的呼吸声!这可能就是爱的力量。”

  E 一场舞剧主角的情感接力

  6月11日,《千手观音》第三场在新马寺演出前,舞剧新任女主角、“三公主”的B角扮演者刘琦收到一份特殊的小礼物,来自舞团所有成员送上的加油卡片,上面签满了大家的名字和祝福。而发起赠送这份礼物的正是舞剧“三公主”A角的扮演者薄玉洁。

  太原舞蹈团一贯激励演员们做更好的自己,“不想当主角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在这样的鼓励机制下,去年9月,刘琦和男主角杨建林开始搭档,作为《千手观音》的“三公主”和“童子”的B角主演走上舞台。2015年12月12日,他们也首次正式亮相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

  刘琦比薄玉洁小两岁,在走上成为“三公主”的路上,薄玉洁却没少给刘琦传授经验。因为经典舞段《天地之爱》中的“史上最难托举”,当时薄玉洁和搭档程帅在没人手把手传授的情况下,苦苦练习三个月,摔到浑身黑青。而刘琦再练时,已经可以得到薄玉洁的帮助,可以说这也是太原舞蹈团的团员之间的情感接力。

  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小伙儿杨建林,是男主角“童子”的另外一个角色,毕业于河北石家庄市艺校的他,也是2009年一建团就来到太原,这个从小围着篝火跳锅庄舞的帅小伙,并不算是“童子”的新人,而此次与刘琦搭档,也是“老带新”的传承。

  一部传播爱的舞剧,一个凝聚爱的舞团,或许正是《千手观音》六年多常演不衰的核心。

编辑: 李涛
舞剧《千手观音》缘何震撼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