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规制”让蓉城更宜居

2016-11-23 09:45: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成都高新区的小街区俯瞰图 
资料图片

成都泡桐树街在小街区改造后充满休闲氛围 
资料图片

图为成都宽窄巷子街景 
资料图片

  

图为成都大源国际中心小区的开放街道 
资料图片

  

图为崇德园环境风貌改造工程效果图 
资料图片

  离开家门,在小巷树荫下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走到超市、茶铺、书店、公交站、菜市场等,这便是小街区带来的便利。

  所谓的“小街区规制”,指的就是由中小街道分割围合、街区规模在50亩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各种基本生活需求。

  在成都,随着锦江宾馆片区、川音片区、新川片区等9个小街区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成都居民未来的社区生活将变得更加舒适、充满活力。

  开放街区带来舒适生活

  位于中心城区的少城片区,是小街区示范区中的典型代表。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小通巷、奎星楼街等,一条条相邻的小巷子里,栽植着高大的乔木,撒下满地绿荫,即使是在酷热的夏天,走在这样的巷子里,也满是幽幽的凉意。巷子两侧,有超市,有蔬菜便利店、瓜果店、缝纫店、茶铺、咖啡馆、饭店,还有鳞次栉比的小吃店。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走到附近的主干道上,坐上南来北往的公交车,或是搭乘地铁。

  在城南,玉林片区也常常被誉为成都生活的典范。这里既有宽敞的大道,又有狭长的小巷,巷子周围是一个个开放性的社区,小广场一个接一个。老大爷老太太们买了菜,街边花园里随处坐一坐,街坊四邻摆摆龙门阵,快到吃饭的点儿了,起身不到几分钟就进了家门。年轻人出门四处都是美食,小龙虾、冷锅串串,还有热热闹闹的小酒吧。

  随着“小街区规制”在成都深入实施,今后这样舒适惬意宜居的小巷子会遍布成都中心城区各处。

  今年3月,住在成都市金牛区北站西二巷的居民,迎来了一个惊喜:成都市规划局公示了成都城北铁路局片区的改造规划。根据公示内容,该片区拟按“小街区规制”提升打造,增设两条对外开放的南北向道路,其中一条将穿过原来的“大块头”社区——铁路运输学校,垂直接通西一巷、西二巷和西三巷。这就意味着,以后住在该片区的居民出行,不用再绕来绕去,生活将更加方便。

  这份规划,也被媒体称为成都“首个依据‘小街区规制’的旧城改造规划”。

  萌芽于2015年的“小街区规制”,是通过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提升、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组装”而成的开放街区模式,强调对城市细部的精心打磨,增进城市的通达性和人情味。对于成都中心城区来说,“小街区规制”将在引导用地混合使用、提高居民生活便捷程度的基础上,塑造宜人城市空间,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提高交通通畅程度。

  细化路网让出入更自如

  除了成都老城区有各式各样的小街区,在高新区,一幢幢高楼之间也同样有四通八达的小路,甚至它们不因小区的形成而变成“断头路”。

  采访中,在天府三街附近上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中午经常到附近吉泰二路的一家咖啡店买咖啡。尽管在公司和咖啡店之间存在着一个大型社区——大源国际中心小区,但她可以直接从小区中间穿过。因为这个小区既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大家都可以从中路过。也因为如此,她买咖啡完全不必绕路,节约了很多时间。

  在百度地图上,如果用鼠标把这个区域拖动放大,围绕大源国际中心小区方圆300多亩范围内,一张密密的路网跃然而出。在每个网格中,记者都可清晰地看到一栋栋独立的楼房,网格边缘没有一堵围墙。

  在大源国际中心,记者看到小区内共有5栋全玻幕墙建筑,底楼有不少便利店、咖啡厅等商业。因为完全开放,人们可直接进入消费。

  “不仅仅是这个小区,其它地方也没有修建实体围墙,呈完全开放状态。”高新区规建局规划处的李辉说,“小街区的一大理念就是‘开放’:要改变城市割裂的形态,将一个个封闭的单元打开。”

  小区很好地践行这一理念。几年前开售时也有人担心过安全问题。现实情况是,除了商业部分,物业在两栋住宅单元门口都安排有保安24小时值班。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开放后公共道路和空间仍属于物业管理。“稍微麻烦的是,因为进出小区的人多,得按街面上的保洁频率来做。”一名物业人员说,“不过小区四通八达,不会围着围墙根绕一圈。”

  在参观过程中,展板上一张梯形的卫星图引起大家关注,该地块占地面积约330亩,却被10多条中小街道分割围合成10个小地块,每个地块的街区单元尺度为100米(130米、160米)×150米不等。而大源国际中心小区,正好就在其中一个小地块上。

  据介绍,去年9月,成都市规划局公布成都市小街区规制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根据功能需求,明确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

  “相对于成都市规划局的标准,我们把街区切割得更小、路网密度更大。”以该片区街区单元规模为例,其中最小的22.5亩,最大的也才36亩。由于道路四通八达,常年在附近跑出租的张师傅说,这个区域开车最舒服,无论怎么走都能穿出去。

  除了打造舒适宜人的街道尺度,高新区还在技术上对这个片区进行功能复合,即兼容商业、酒店、公寓、住宅。李辉说,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居住、办公、购物。记者发现,一到中午,各个写字楼的员工拥到小街小巷上来,“繁华得不得了。”

  同样的规划也体现在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据了解,新川创新科技园引入全球最大的设计咨询集团Aecom提出的“城市像素”设计理念,通过借鉴新加坡纬一园(ONE NORTH),打散集中的功能片区,形成混合使用的人性化尺度小街区,包容“万花筒般”的活力城市生活。根据规划,整个园区均布7个‘社区综合体’,通过发掘新内容与新形式,全方位融入“互联网+”概念下的养老、医疗、幼托等社区应用,以精细化标准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素质,树立新一代创新社区标杆。

  “新川创新科技园早在规划阶段就提出‘宜人尺度小街区’‘开放性街道社区’‘街心口袋公园’等新理念,目前已处于实施中。现在,园区规划道路密度约为10公里/平方公里,园区路网已经成型。”采访中,园区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配套城市改建综合整治

  据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街区规制”示范区规划建设任务工作方案目前已经编制完成。根据计划安排,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街巷建设。

  据悉,现有国企(事)业单位非公共或半公共通道,将通过完善提升功能,开放为市政通道,共计约360公里;还将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约600公里街巷;同时还要通过规划管理措施,在地块出让的规划条件中,明确增加市政街巷通道,共计约240公里。

  实施小街区建设,并非是大拆大建。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小街区建设首先是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以网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道路资源,丰富城市“毛细血管”。同时,减少超大封闭街区,缩短居民出行距离,打通城市街区内部“微循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更深层次来讲,还包括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具体而言就是适度增加开敞空间,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建设小街区基础设施,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街区,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与建设同步跟进,成都还要全面推进街区综合整治。据悉,按照小街区规制要求,未来会重点改造60个街区。与地铁建设、北城改造、宜居水岸、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等重点城建项目相结合,统筹实施道路黑化、架空线下地、雨污分流及地下管网改造、铺装提升改造、围墙透空植绿、规整建筑立面、完善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城市街区空间品质。针对这一任务,市建委已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小街区街巷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据介绍,按照“小街区规制”等规划建设理念,成都将在中心城区重点对100个旧城老街片区实施小街区街巷综合整治,实现增加城市路网密度、强化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增强城市复合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最终建成现代宜人街区,实现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根据工作方案,2017年至2019年的综合整治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分解,明确了启动时间和完成时限。

  此外,成都市将继续大力营造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深入推进“小街区规制9+N行动”;比如优化小街区9个示范区原有规划,明确管控内容及工程项目,制定规划技术导则;督促区(市)县N个小街区重点片区的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全市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项目,打造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的生活街区;同时深化基于“小街区规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布局城市道路,完善道路配套,提高各级道路通达性。

  记者 陆培法 (人民日报)

编辑: 李涛
“小街区规制”让蓉城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