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嘉阳矿区的绿色转身

2016-11-11 11:28: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运煤小火车穿行景区中。

  走进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犍为县芭沟镇,草木尚青,满目葱茏。嘉阳煤矿便包裹在那崇山峻岭的绿色之中。“说起煤矿,人们的印象就是‘脏乱差臭黑’。”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钟卫旗说,“但通过多年的努力,绿化、净化、美化,嘉阳煤矿一一化解了矿山生态修复难题。”

  关闭水泥和火电厂

  嘉阳煤矿诞生于抗战时期,至今已有78年历史,三口井中两口已开采殆尽。随着资源枯竭,嘉阳人抓住机遇转型,修复废弃矿山生态,建设矿山公园、绿色矿山,发展旅游,找到了生存的“另一条腿”。

  煤矸石利用,曾让嘉阳煤矿费尽了心思。1989年建了煤矸石发电厂,燃用低发热煤矸石,后来又建了普通硅酸盐水泥厂,消化煤矸石和炉渣。“这样,虽能变废为宝,节约能源,但造成了粉尘污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达不到排放标准。电厂建在家属区边上,矿区领导早上起来手摸阳台,有灰尘就会给我打电话。”火电厂末任厂长段英说,试点绿色矿山建设后,水泥厂和火电厂先后于2011年初和2015年底彻底关闭。

  近几年国家限制取黄土制砖,使原本废弃的矸石受到欢迎,煤矿排弃的矸石基本全部出售运走。“煤矸石又找到了出路,30元一吨卖给砖厂,既实现了减排目标,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已经转任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的段英高兴地说。

  从矿区入口石溪到矿区尽头芭蕉沟,途经2号井所在地焦坝。附近矸石场被推平复垦后,分给退休工人耕种,红苕、豆子、油菜一茬接着一茬,既美化环境,又有收益。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正在收红苕。“地不种,抛荒了多可惜。”老妈妈说,堆矸场复垦,皆大欢喜。

  绿化覆盖率达53%

  治理河道舍得下本钱。流经新老矿区的芭蕉沟、观音溪,被生产生活污水污染,加之小煤窑乱排乱放,曾经浑浊不堪。本世纪初关闭了洗煤厂和小煤窑,棚户区改造时,煤矿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了污水系统,2011年,又投入100多万元治理河沟,修拦河坝,绿化边坡。

  “现在,河水变清了。我们正在做旅游规划,修建观音溪公园,打造滨河旅游区,游客来了还能亲水。”说起未来,矿区领导自有打算。

  嘉阳矿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温度适宜、多雨湿润,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矿区绿化治理投入1000多万元,该绿化的地方都栽上花、种上树。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嘉阳集团公司完成了总陆地面积中53%的绿化覆盖率,形成了矿区、芭蕉沟、石溪三个区域的绿化园林,绿色植物与彩色植物搭配、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集观赏性与休闲于一体;矿区植被与优美的溪水景观浑然一体,达到了景中有景的效果。

  小火车变旅游亮点

  芭石铁路是老矿区芭蕉沟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径,全长19.8公里,始建于1958年。被誉为“工业革命活化石”的嘉阳小火车,是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唯一还在正常运行的窄轨蒸汽小火车,前来体验“老爷火车”的游客络绎不绝。

  菜子坝火车站前一池荷叶已经枯萎,万寿菊也已凋谢,农民们正在为来年种植油菜做准备。据介绍,每年投资150万元,对20公里长的芭石铁路进行“花季植物”培育,小火车得以穿行在绿色园林和花海之中。

 

  进入嘉阳煤矿的发祥地芭蕉沟,眼前这个因煤而兴的“传统工人村落”内留下来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英式和苏式建筑,犹如大潮退去后留下的一只只孤寂的海滩贝壳,诉说着嘉阳煤矿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波澜壮阔和历史兴衰。虽然煤矿工人和他们的后代陆续外迁,但煤矿还是设立了一个社区管理处负责这里的生活后勤、景观绿化等管理。清早起来,环卫工人忙着打扫卫生,绿化工人忙着修枝剪叶。“生态环境好了,才能财源滚滚。矿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收入逾千万元。”公司党委副书记钟卫旗自豪地说。

编辑: 李涛
四川:嘉阳矿区的绿色转身